關鍵詞: 信息技術 互聯網推進數字化 信息化建設 網絡監督 網絡輿論
2022-07-04 人閱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報告顯示,我國網絡用戶規模達10.11億,網絡已然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互聯網與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變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影響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影響道德規范、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形成。網民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家事務,發表意見建議,提供信息線索,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網絡的力量還在于宣揚自己觀點和表達的方便,許多人在現實中礙于身份面子,不敢說不敢評論,在網上則可以卸下包袱暢所欲言,推動網絡輿論的形成,網絡輿論匯集便產生了巨大的力量,使虛擬的網絡變成現實監督的平臺。
最近的幾起網絡熱點事件充分說明網絡的力量,事件上網發布后,經過短短發酵時間,便引爆了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廣大網民的關注與問詢倒逼政府部門以雷霆之勢開展調查處理,網民提供的信息幫助強力部門鎖定涉案人員,大大提高了傳統追捕速度,這便是網絡監督的良好示范。
網絡監督是政府或人民大眾通過互聯網對某一件事的了解、關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開、公正、公平的條件下使事情得到解決。比如說網絡問政就屬于網絡監督。和傳統媒體監督相比,網絡監督具有其獨特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征。從論壇、知乎、微博,到各種自媒體、微信群等,再到個人維權網站甚至是專門輿論監督網站的出現,各種網絡形態的并存與互動,使得網絡監督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廉價、有效。網絡監督是時代的進步,更是社會民主進步的體現。
反貪反腐可能是網絡監督最有成效的一個領域。相比起系統內自查的復雜隱晦,由群眾組成的網絡“天網”讓眾多“表哥表姐”以及公款吃喝、豪車豪宅無處遁形。
網絡輿論盡管起到諸多裨益,但相關法律缺失、政府管理引導不力、信息失真等問題始終存在。特別是隨著觸網年齡結構進一步向青少年群體擴大,三觀認知與心理成熟度都未完善的青少年群體參與網絡輿論監督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行網絡輿論監督,道德意識不可忽視,法律意識必須加強。
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輿論暴力形式,是借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特指發表在網絡上的并具有“誹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這五個特點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等。網絡暴力是社交媒體中言論自由的一種濫用,一部分非理性、情緒化的語言獲得大量贊賞,部分公眾誤認為是主流的看法,但實際上是一種“先入為主”、“發聲為王”的情緒主導與意見制裁。
今年3月,人民日報連發三篇社評“三問網絡暴力”。在其中,有一類特定群體引發關注,那就是“粉絲”。粉絲是網絡暴力的高發人群,相比起普通大眾因網絡監督而引發的輿論聲浪,粉絲群體往往把矛頭指向另一個普通人,只是因為與他們的愛好相悖、意見相左,對對方便瘋狂辱罵等暴力。現在,粉絲的概念早已超出娛樂圈范疇,任何有歸屬感的群體都能生出粉絲意識,而他們模仿粉絲“數據勞工”式的運營方式,讓這些小團體的紀律性組織力及“戰斗力”大大加強,也使得網絡上僅僅因意見相左而產生了無意義罵戰頻生。
網絡暴力是近年來討論的焦點,也有很多以此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出臺。嚴重違法的“人肉搜索”以及極端仇恨言論已經被多家網絡平臺進行限制。但很多情況下,網絡暴力更多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惡”,評論者可能并不了解事件本身,只是憑自己的好惡發表意見,超出了對于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例如今年冬奧期間,諸多網民涌入失利運動員的個人空間進行留言,這些失望、責備的情緒雖然每一條都并不極端,經過網絡放大器后也形成了相當大的輿論指責壓力。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是流量經濟。的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關注的焦點、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網絡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監督代表了互聯網陣地上的正能量,網絡暴力代表了暗地里的負能量。正能量越充沛,負能量的空間就會被壓減。(責任編輯張一飛,圖片源自網絡)
來源:子民好好說
關鍵詞: 信息技術 互聯網推進數字化 信息化建設 網絡監督 網絡輿論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加我微信 售前咨詢
加我微信 售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