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信息技術 社會組織 互聯網網絡安全 互聯網推進數字化 信息化建設
2022-06-30 人閱讀
6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消息,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互聯網賬號的部門規章《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從2022年8月1日起實施。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有關規定旨在加強對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的管理,進一步劃定互聯網用戶注冊、使用賬戶、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管理賬戶的紅線底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展。
近年來,通過注冊、使用賬號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實施網絡暴力等行為時有發生。針對此類現象,《規定》對注冊、使用賬號信息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具體而言,《規定》第二章第二條,用列舉加兜底條款的方式,規定了互聯網用戶注冊使用、賬號信息的八種禁止性情形。
這些禁止性規定,是為了避免一些用戶利用賬號信息混淆視聽、誤導公眾,維護網絡傳播秩序,推動賬號規范管理。值得關注的是,八種禁止性情形中的第二種專門提到: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政黨、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名稱、標識等。
我國現有90多萬家社會組織,其名稱與標識都是嚴格按照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法律法規以及《基金會名稱管理規定》《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管理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管理的,是社會組織開展工作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在民政部會同多家中央部門開展的打擊、治理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中,有關部門發現,一些非法社會組織的名稱迷惑性很強,很多非法社會組織在名稱上故意模仿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會組織或者國際性社會組織,令公眾難辨真假。
此前,民政部已會同電信、網信主管部門,聯合多家互聯網企業重拳出擊,分多個批次關閉了多家非法社會組織網頁、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體賬號,在這些被關閉的互聯網賬號中,不乏“中國藝術院”“國學文化藝術中心”“中華清風書畫協會”等和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稱非常相似的非法社會組織。
《規定》實施后,未經各級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批準登記,在互聯網上假冒、仿冒、捏造社會組織名稱、標識進行用戶注冊、使用賬號活動的機構、組織或個人將會被罰款、直至追究法律責任。這也將成為有關部門打擊非法社會組織、擠壓非法社會組織互聯網生存空間的有力武器。
對于平臺責任,《規定》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互聯網用戶注冊、使用賬號信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規定的,應當依法依約采取警示提醒、限期改正、限制賬號功能、暫停使用、關閉賬號、禁止重新注冊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及時向網信等有關主管部門報告。違反本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并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移交公安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2021年3月,民政部會同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國家監委等21個中央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鏟除非法社會組織滋生土壤凈化社會組織生態空間的通知》,要求各互聯網企業不得為非法社會組織線上活動提供便利。各互聯網企業要強化旗下平臺管理,加強用戶真實身份信息核驗,強化平臺信息發布的審核與管理,不得為非法社會組織線上活動提供服務。對違反這些要求的,網信部門、電信主管部門根據民政部門的相關認定意見,依法依職責責令其查封、關停非法社會組織各平臺公眾賬號和網站,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處罰。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對于非法社會組織“零容忍”是國家一以貫之的態度。對互聯網賬號做出禁止性規定,為維護合法社會組織正當權益、數字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提供了更加明確充足的法律依據。期待各級社會組織執法監督機關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充分了解、使用好有關規定,為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維護網絡空間良好生態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社會組織 互聯網網絡安全 互聯網推進數字化 信息化建設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加我微信 售前咨詢
加我微信 售前咨詢